香港《經濟日報》31日發表題為“居屋需求大 港府宜強化綠置居”的文章,全文如下:
新一期居屋首日所收到表格,破過去兩期紀錄,顯見居屋需求甚大;下屆政府既須多建居屋,還須檢討是否應多建綠置居,以回應市民置業渴求,還可騰出公屋給有需要人士。
新一期居屋只約2,000個單位,但即使未計算網上下載表格,市民亦早已拿取了逾12萬份申請表,而昨日首天接受申請,更已收到1,800份申請表。今期居屋反應熱烈,原因應有三。
樓價飈置業難 居屋申請特多
首先,根據過往經驗,樓價升時,申請居屋人數特別多,樓價跌時,申請相對少。當前樓價在供求失衡下持續高企,中資高價搶地,進一步推高樓價。現時私樓一房上車盤動輒要500萬元,但居屋3房單位只需一半價錢,故即使在離島的單位,亦相當吸引。
其二,今期居屋有66%單位是在市區,最貴的賣385萬元,又可做九成按揭,自然吸引大批中層以至中下層置業人士。
其三,房委會修例,令更多人想抽居屋。一方面,房委會去年底修訂公屋富戶政策,規定住戶總入息超標5倍、或資產超額100倍、或擁有物業,需遷出公屋,新政策將於今年10月實施,迫使現時2.6萬富戶考慮趕搭居屋尾班車。另一方面,房委會亦提高了居屋申請者入息及資產上限,令更多人符合申請資格。
年1.8萬伙私樓 餘地多建公屋
面對市民對公營房屋的大量需求,下屆政府固然要多覓地建屋,而在確保每年有1.8萬伙私樓單位供應下,更應把手上可動用的土地,盡量用來興建公營房屋,包括多推居屋,以回應既買不了私樓,又不合乎申請公屋資格的夾心階層。
此外,候任特首林鄭月娥在政綱提議擴大綠置居計劃,未嘗不是個可行選擇方案。雖然她要到7月才就任,但在當前樓市熾熱氣氛下,她應該趁這段權力交接期間,跟現任政府多溝通和磋商,檢討早前推出的綠置居成效,透過研究綠置居成交情況,了解最終可釋放公屋數量,滿足公屋居民置業的渴求之餘,亦可成功騰出更多單位,給公屋輪候冊人士上樓。
在現時樓價全面創新高下,即使政府多次推出辣招,也無法將樓價遏下,甚至副作用太大反而弄巧成拙。擺在港府面前的事實是,透過私樓市場可做的事極為有限,要緩減市民的住屋困境,只有從公營房屋着手,雖然此治標不治本,但既未有方法治本,亦惟有先治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