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至2016年,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中考九年级学生7科平均总分、合格率、优秀率创常德市“九连冠”;全县18所初中,每年中考合格率达80%的市级优秀学校占一半。一个“校校有课题、人人在研究”的乡域科研格局悄然形成;校长以能挂帅教育科研项目为荣、教师以能参与教育科研项目为荣的局面成为常态。
位于湘西北的临澧,为寻求教育均衡、可持续发展,选择走科研兴教之路,把视角瞄准了乡域科研,取得丰硕成果。
问诊把脉——摸准乡域科研“病根”下药
“教育科研工作曾一度陷入困境。”临澧县教育局局长徐建新告诉记者,过去,在农村校教师群体中,有5种不良倾向阻碍乡域科研顺利开展:高不可攀的畏难倾向、麻木不仁的消极倾向、可有可无的功利倾向、与己无关的倦怠倾向、自我满足的骄傲倾向。由于制度保障缺位、专业引领缺乏、教与研难兼顾、校本力量薄弱,多数农村校对科研工作没有整体规划。
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,农村校普遍面临规模缩小、学科专任教师减少、校本教研力量越来越薄弱等困境。由于教学任务繁重,教师们即便有参与教育科研的愿望,却苦于没有理论储备、研究经历和学习机会。
徐建新说,要恢复科研生态,让全县3000多名教师慢慢爱上教育科研,必须找到一种“耐旱抗寒”的“种子”。临澧县找到的“种子”,就是小课题研究。
2009年5月,临澧县教育局下发《关于开展“以小课题研究为特色”的校本教研活动方案》,具体作法是做足“五个一”:编好一本“书”。临澧县教研室在部分学校进行小课题研究试点,取得了初步成果,编著出版了《教师小课题研究方法与指导》,并下发全县教师。开好一个“口”。鼓励教师从“小”处开口,把教育教学中的小现象、小问题摆上案头,悉心研究。布好一张“网”。先后举办了全县法人校长、业务专干等各级骨干培训班,建立县教研室、法人学校、辖区小学等“三位一体”的小课题研究管理网络,健全了小学学区和中学教研组小课题研究制度。用好一杆“秤”。县教育局出台《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》,开展校内评、校际评等评定工作。升好一次“级”。鼓励学校、教研组、备课组、教师个人不断深化小课题研究,县教研室在课题界定、理论支撑、方法使用、人员搭配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。
套拳联动——建造乡域科研“金字塔”
要深层次开展教育科研,仅靠小课题研究远远不够。振兴乡域科研重在构建科研生态,临澧县探索出“以小见大”“以点带面”等一系列措施,打出一套“组合拳”。
临澧在全县实施“五级三层”科研推进与课题管理体制,把课题研究分为小课题、校级、县级、市级、省级(国家)课题等5个级别和学校、乡镇中学、县规划办等3层管理体制。
为促进教育科研工作均衡持续发展,临澧县教研室坚持以校为本、多元互动,组建了乡域科研工作“校际联动”5种运行模式,即校内互动模式、校片带动模式、校际联动模式、城乡助动模式、区域推动模式,较好解决了农村校教育科研难的问题。
2015年5月,由教研室牵头,联合杨板桥中学等6所农村校,成立了《县域农村学校教育科研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》课题组,成功申报立项省级规划课题。为做好研究工作,课题组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,由组内成员学校申报立项、开展研究。
临澧总结了乡域科研的“1+X”工作模式,即市级以上规划课题研究,实行由一个研究力量强的单位带动、扶持一个或多个研究力量弱的学校开展研究,有效解决了弱小农村校“想研怕研”的问题。
成效初显——乡域科研初具规模
通过努力,具有“临澧气质”的“金字塔”乡域科研发展模型基本形成,教师全员小课题研究打基础,县市级课题高覆盖上水平,部省级课题创新意出特色。由教育部重点资助课题、多项省级规划课题、学会课题、多项市级规划课题、县级课题、教师全员小课题等组成的教育科研“网”,实现了县域全覆盖。
截至“十二五”末期,临澧共立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;省级课题立项14项,结题9项;市级课题立项10项,结题7项;出版教研成果专著4部。
乡域科研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,群众性教科研氛围逐渐形成。近5年,临澧共建立32个研究项目交流群。县教研室对课题团队研究情况实行全程监控与管理,使课题研究真正成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与教师成长的重要窗口。县教育局还利用“临澧教育网”,开辟了“教研沙龙”“资源频道”“学科教研工作室”等阵地,实现了优秀教育科研资源共建共享。
乡域科研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。“十二五”期间,临澧在县域内以农村校为主,以提升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为目标,举办7次现场会和论坛。通过教育科研的引领和推进,农村校获得了全面发展。仅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中高考情况看,临澧县各项关键指标一直稳居常德市前列。
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,增强了农村校的办学实力,提升了广大教师的职业修养和专业能力。在临澧,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正在逐步达成。